数字化浪潮是百年未有之变革性力量。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同发展数字化的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的关键。要突出人工智能这个关键变量,以数字基础设施为关键底座,以智改数转为重要抓手,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水平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化的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是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的基石。习多次对高质量推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部署,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信息“大动脉”“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我国已经建成全球顶级规模、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算力总规模全球排名第二,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85%以上工业大类。新征程上,要逐步夯实数字底座,继续适度超前建设5G、千兆光网、算力移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扩大工业感知网络覆盖,打造海量物联接入能力。聚焦芯片高端服务器、智能传感器、通用AI、工业控制管理系统等重点环节,增强源头技术供给。
持续深化5G、千兆光网等规模部署和深度覆盖。优化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布局,深入实施“千兆城市”建设行动,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互联网协议第6版(IP6)部署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深化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引导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持续开展中小城市云网强基、电信普遍服务等专项工作,促进中小城市、农村及偏远地区“双千兆”网络协调均衡发展。加快实施“双千兆”工程,建设全覆盖的高质量外部公共网络,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5G独立组网,打造5G全连接工厂。
构建云边端协同、算存运融合的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应用体系。部署绿色智能的数据与计算设施,支持以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为特征的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构建高效协同的算力网络,鼓励重点企业、研究院所建设“产业大脑”,打造多层次算力调度架构体系,培育一批面向平台经济、先进制造、高效农业等特色领域的算力应用。塑强面向未来产业的算力支撑,积极布局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新型算力,构建多元异构的万卡级别智能算力集群。热情参加5G-A/6G、卫星联网等新型网络研究与试验,引导算网一体规划、融合发展,构建高速率、低时延、全域立体覆盖的算力网络,有效保障AR/VR、元宇宙、无人驾驶等前沿应用的高内容拟真度和实时交互自由度。打造超大规模自主可控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鼓励算力基础设施采用安全可信的基础软硬件进行建设,保障供应链安全。依托一体化算力应用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云网边端”安全态势感知和网络协同防护能力。
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从“样板间”到“商品房”从“局部单点”到“生产全局”从“外围辅助”到“生产核心”从“个人赛”到“团体赛”,不断深化“5G+工业互联网”发展。分业推进、分级推进、顶格推进,打造“链主”平台、智能工厂、超级场景、创新生态“四位一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
持续开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试点示范行动。数字化的核心要义是产业互联网。要遴选一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秀场景,以“揭榜挂帅”方式建设一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在各行业、各领域选树一批排头兵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强化应用牵引,支持探索智能应用场景,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和园区试点示范,加快“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一批5G工厂和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先行区,构建“点线面”结合的试点示范体系,编制典型应用案例集,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探索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最佳实践的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推广路径。
完善智能制造评估评价体系。坚持“标准先行”总体思路,立足国家标准、结合地方实际、抓住关键环节,依据《工业公司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标准规范》(GB/T36073-2018)《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39116-2020)《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企业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GB/T41870-2022)《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T/AITTRE10004-2023)《工业网络站点平台选型要求》(GB/T42562-2023)等现行标准规范参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2年版)》等评测体系,分级分类设置智能制造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全覆盖。建立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成熟度年度常态化评审机制,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开展标准符合性评估加快推进工业公司开展数据分类分级,推进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标准评估,全方面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科学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专题培训,引导中小企业精准把握数字化转型重点方向应用场景及自身现状,找到并解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结合行业特征形成路径规划,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较为合理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建议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示范样本企业,探索形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方法、新路径、新模式。
指导中小企业基于成熟技术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金政协同推进,在全国工业战线大规模普及性推进数字化转型重大行动。深化“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加大对老工业城市转型支持力度,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技术改造全覆盖,不断的提高产业链重点企业数字化水平。引导行业龙头探索未来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指导中小企业基于成熟技术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快5G、工业联网规模应用。支持科研院所、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共建应用场景实验室,打造技术支撑和应用开发平台。推动算网一体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运用确定性网络和先进适用技术升级改造企业内网,积极探索“确定性网络+”典型应用场景。
从平台落地到产业挺立,需要“走”多久?一楼之隔是从科研成果到试验产品的距离,一路之宽是从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的距离,一园之内是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距离。穿梭在四通八达的“产学研地图”中,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高度聚合、有机连结打通一个又一个产学研融合“堵点”,跨越一座又一座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链链紧扣”,共同为产业“飞轮效应”传递动力。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创新。充分的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导制造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促进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探索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智能制造产业支撑体系和推广路径,打造制造业发展核心竞争优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元宇宙领域融合应用,支持科研院所、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共建应用场景实验室,打造技术支撑和应用开发平台加快虚拟现实产业化发展,促进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制造业场景的应用,打造一批“数字孪生+个性化定制”等标杆企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率先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新,牵头或参与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相关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面向行业开放先进的技术、应用场景。坚持需求导向、场景牵引、中试验证、串珠成链,深入实施工业母机突破工程。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在实体经济贯通应用,深化开展标识解析、区块链等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探索前沿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强标识解析和AI、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在绿色低碳等试点应用场景进行探索。鼓励各类主体建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咨询诊断、产业供给、人才金融等资源集聚,加快行业知识库、模型库、数据科学模型AI算法以及轻量化、模块化行业应用套件等开发积累。组织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成熟度和工业网络站点平台贯标。加快推进企业实施可靠性提升行动。
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健全服务体系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装备、软件网络等成组连线创新突破,培育一批优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充分的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按照“行业出题、产业答题、供需协同”的指导方针,由促进机构组织行业和企业提出需求,引导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提供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解决方案,建立数字化转型供给企业技术、产品、服务供给名录。鼓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用户加强供需互动、联合创新,推进工艺、装备、软件、网络的系统集成和深层次地融合,开发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聚焦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鼓励开发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围绕工业5G、工业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与工业装备、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的深层次地融合,发挥市场优势和新型制优势,支持引导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共同开展融合发展研发技术、试验验证和产业化应用,加快推进面向不一样的行业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解决方案的成熟化和产品化。
智能制造是一项持续演进、迭代提升的复杂系统工程,一定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协调和央地联动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不断营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的良好生态。
着力构建“大中小+上下游”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平台支撑赋能作用、跨群融合创新,着力构建“企业主体+平台赋能”一体贯通的创新网络。“大手拉小手”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搭建平台载体,引导行业龙头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上下游企业开放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资源,开展供应链配套对接,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稳定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实施“科技成果赋智”“品质衡量准则品牌赋值”“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专项行动,促其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构建更精准、优质、高效的产业集群服务新生态。牢固树立增值化服务新理念,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着力建立全方位政策支持机制、全链条要素保障机制、精准化基金赋能机制、动态化赛马晾晒机制。打造产业体系新标杆,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领、数字升级赋能企业换代,领航中小企业抱团数字化转型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互联网标杆工厂等给予奖励,助力打造更高成长、更快壮大的数字化的经济企业矩阵。加大技术改造新力度,为工业公司提供“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服务,在配套支持产业集群和高成长性产业的基础上,加码支持新能源领域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改。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支撑体系。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建立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创新中心和人才实训基地,开展新型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人才培育和融合发展技术产业化。完善产融对接机制,引导互助基金、保险、银行等加大对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标准化建设,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鼓励更多机构提供转型咨询、标准制定、测试评估等服务。探索建立完备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加强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领域监管能力。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延安市政府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延安市政务公开办)承办